Python 进程与线程
发布日期:2022-04-02 18:15:35 浏览次数:8 分类:博客文章

本文共 17028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6 分钟。

2017-07-30 19:44:25

什么叫“多任务”呢?简单地说,就是操作系统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任务。打个比方,你一边在用浏览器上网,一边在听MP3,一边在用Word赶作业,这就是多任务,至少同时有3个任务正在运行。还有很多任务悄悄地在后台同时运行着,只是桌面上没有显示而已。

现在,多核CPU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即使过去的单核CPU,也可以执行多任务。由于CPU执行代码都是顺序执行的,那么,单核CPU是怎么执行多任务的呢?

答案就是操作系统轮流让各个任务交替执行,任务1执行0.01秒,切换到任务2,任务2执行0.01秒,再切换到任务3,执行0.01秒……这样反复执行下去。表面上看,每个任务都是交替执行的,但是,由于CPU的执行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我们感觉就像所有任务都在同时执行一样。

真正的并行执行多任务只能在多核CPU上实现,但是,由于任务数量远远多于CPU的核心数量,所以,操作系统也会自动把很多任务轮流调度到每个核心上执行。

对于操作系统来说,一个任务就是一个进程(Process),比如打开一个浏览器就是启动一个浏览器进程,打开一个记事本就启动了一个记事本进程,打开两个记事本就启动了两个记事本进程,打开一个Word就启动了一个Word进程。

有些进程还不止同时干一件事,比如Word,它可以同时进行打字、拼写检查、打印等事情。在一个进程内部,要同时干多件事,就需要同时运行多个“子任务”,我们把进程内的这些“子任务”称为线程(Thread)。

由于每个进程至少要干一件事,所以,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当然,像Word这种复杂的进程可以有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可以同时执行,多线程的执行方式和多进程是一样的,也是由操作系统在多个线程之间快速切换,让每个线程都短暂地交替运行,看起来就像同时执行一样。当然,真正地同时执行多线程需要多核CPU才可能实现。

我们前面编写的所有的Python程序,都是执行单任务的进程,也就是只有一个线程。如果我们要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怎么办?

有两种解决方案:

一种是启动多个进程,每个进程虽然只有一个线程,但多个进程可以一块执行多个任务。

还有一种方法是启动一个进程,在一个进程内启动多个线程,这样,多个线程也可以一块执行多个任务。

当然还有第三种方法,就是启动多个进程,每个进程再启动多个线程,这样同时执行的任务就更多了,当然这种模型更复杂,实际很少采用。

总结一下就是,多任务的实现有3种方式:

  • 多进程模式;
  • 多线程模式;
  • 多进程+多线程模式。

同时执行多个任务通常各个任务之间并不是没有关联的,而是需要相互通信和协调,有时,任务1必须暂停等待任务2完成后才能继续执行,有时,任务3和任务4又不能同时执行,所以,多进程和多线程的程序的复杂度要远远高于我们前面写的单进程单线程的程序。

因为复杂度高,调试困难,所以,不是迫不得已,我们也不想编写多任务。但是,有很多时候,没有多任务还真不行。想想在电脑上看电影,就必须由一个线程播放视频,另一个线程播放音频,否则,单线程实现的话就只能先把视频播放完再播放音频,或者先把音频播放完再播放视频,这显然是不行的。

Python既支持多进程,又支持多线程。

线程是最小的执行单元,而进程由至少一个线程组成。如何调度进程和线程,完全由操作系统决定,程序自己不能决定什么时候执行,执行多长时间。

多进程和多线程的程序涉及到同步、数据共享的问题,编写起来更复杂。

 

 一、多进程

  • 要实现跨平台的多进程,可以使用multiprocessing模块中的Process类

如果你打算编写多进程的服务程序,Unix/Linux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由于Windows没有fork调用,难道在Windows上无法用Python编写多进程的程序?由于Python是跨平台的,自然也应该提供一个跨平台的多进程支持。multiprocessing模块就是跨平台版本的多进程模块。multiprocessing模块提供了一个Process类来代表一个进程对象。

    • 创建子进程时,只需要传入一个执行函数和函数的参数(元组类型),创建一个Process实例。
    • start()方法启动,这样创建进程比fork()还要简单。
    • join()方法可以等待子进程结束后再继续往下运行,通常用于进程间的同步。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import osdef runproc(name): print('This is child process-%s:%s' %(name,os.getpid()))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Parent process name:%s' %os.getpid()) p = Process(target=runproc,args=('child',)) print('Child process will start') p.start() p.join() print('Child process is ended') # Parent process name:3748 # Child process will start # This is child process-child:8896 # Child process is ended
  •  如果要启动大量的子进程,可以用进程池的方式批量创建子进程,使用Pool类

在使用Python进行系统管理时,特别是同时操作多个文件目录或者远程控制多台主机,并行操作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如果操作的对象数目不大时,还可以直接使用Process类动态的生成多个进程,十几个还好,但是如果上百个甚至更多,那手动去限制进程数量就显得特别的繁琐,此时进程池就派上用场了。

Pool类可以提供指定数量的进程供用户调用,当有新的请求提交到Pool中时,如果池还没有满,就会创建一个新的进程来执行请求。如果池满,请求就会告知先等待,直到池中有进程结束,才会创建新的进程来执行这些请求。

    • Pool(n) : 表示最多同时执行多少子进程
    • apply_async(func[, args=()[, kwds={}[, callback=None]]]) : 它是非阻塞且支持结果返回进行回调
    • close() : 关闭进程池,使其不再接受新的任务
    • terminate() : 结束工作进程,不在处理未处理的任务
    • join() : 主进程阻塞,等待子进程的完成。join()方法必须在close()方法或者terminate()方法之后使用。
    • map(func, iterable[, chunksize=None]) : Pool类中的map方法,与内置的map函数用法行为基本一致,它会使进程阻塞直到返回结果。注意,虽然第二个参数是一个迭代器,但在实际使用中,必须在整个队列都就绪后,程序才会运行子进程。Map按序处理这些迭代。调用这个函数,它就会返回给我们一个按序存储着结果的简易列表。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oolimport os, time, randomdef long_time_task(name): print('Run task %s (%s)...' % (name, os.getpid())) start = time.time() time.sleep(random.random() * 3) end = time.time() print('My Parent PID is: %s' %os.getppid()) print('Task %s runs %0.2f seconds.' % (name, (end - start)))if __name__=='__main__': print('Parent process PID: %s.' % os.getpid()) p = Pool(4) for i in range(5): p.apply_async(long_time_task, args=(i,)) print('time: ',time.time()) print('Waiting for all subprocesses done...') print('Parent time: ',time.time()) p.close() p.join() print('All subprocesses done.') # Parent process PID: 23444.# time: 1501498489.5833461# time: 1501498489.5833461# time: 1501498489.5833461# time: 1501498489.5833461# time: 1501498489.5833461# Waiting for all subprocesses done...# Parent time: 1501498489.5843477# Run task 0 (18564)...# Run task 1 (23532)...# Run task 2 (22656)...# Run task 3 (23540)...# My Parent PID is: 23444# Task 2 runs 0.24 seconds.# Run task 4 (22656)...# My Parent PID is: 23444# Task 4 runs 0.50 seconds.# My Parent PID is: 23444# Task 1 runs 1.26 seconds.# My Parent PID is: 23444# Task 0 runs 2.30 seconds.# My Parent PID is: 23444# Task 3 runs 2.60 seconds.# All subprocesses done.

一个进程创建子进程之后,进程与产生的进程之间的关系是父子关系,分别成为进程和子进程。子进程一经产生就与你进程并发执行,子进程共享父进程和子进程。子进程一经产生就与你进程并发执行,子进程共享父进程的正文段和已经打开的文件。父进程和子进程的先后顺序由系统调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先打印for循环外面的量的原因。Pool(n)是生成一个至多n个子进程并发的进程池,如果这里改成3的话,那么只会允许前三个task 先执行,执行完了才执行后面的。

import osimport time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ooldef getFile(path) : #获取目录下的文件list fileList = [] for root, dirs, files in list(os.walk(path)) : for i in files : if i.endswith('.txt') or i.endswith('.10w') : fileList.append(root + "\\" + i) return fileListdef operFile(filePath) : #统计每个文件中行数和字符数,并返回 filePath = filePath fp = open(filePath) content = fp.readlines() fp.close() lines = len(content) alphaNum = 0 for i in content : alphaNum += len(i.strip('\n')) return lines,alphaNum,filePathdef out(list1, writeFilePath) : #将统计结果写入结果文件中 fileLines = 0 charNum = 0 fp = open(writeFilePath,'a') for i in list1 : fp.write(i[2] + " 行数:"+ str(i[0]) + " 字符数:"+str(i[1]) + "\n") fileLines += i[0] charNum += i[1] fp.close() print fileLines, charNumif __name__ == "__main__": #创建多个进程去统计目录中所有文件的行数和字符数 startTime = time.time() filePath = "C:\\wcx\\a" fileList = getFile(filePath) pool = Pool(5) resultList =pool.map(operFile, fileList) pool.close() pool.join() writeFilePath = "c:\\wcx\\res.txt" print resultList out(resultList, writeFilePath) endTime = time.time() print "used time is ", endTime - startTime
  •  进程间通信

Process之间肯定是需要通信的,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多机制来实现进程间的通信。Python的multiprocessing模块包装了底层的机制,提供了QueuePipes等多种方式来交换数据。

这里以queue为例。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Queueimport os, time, random# 写数据进程执行的代码:def write(q): print('Process to write: %s' % os.getpid()) for value in ['A', 'B', 'C']: print('Put %s to queue...' % value) q.put(value) time.sleep(random.random())# 读数据进程执行的代码:def read(q): print('Process to read: %s' % os.getpid()) while True: value = q.get(True) print('Get %s from queue.' % value)if __name__=='__main__': # 父进程创建Queue,并传给各个子进程: q = Queue() pw = Process(target=write, args=(q,)) pr = Process(target=read, args=(q,)) # 启动子进程pw,写入: pw.start() # 启动子进程pr,读取: pr.start() # 等待pw结束: pw.join() # pr进程里是死循环,无法等待其结束,只能强行终止: pr.terminate()
# 结果输出为:
''' Process to write: 50563Put A to queue...Process to read: 50564Get A from queue.Put B to queue...Get B from queue.Put C to queue...Get C from queue. '''

 

二、多线程

多任务可以由多进程完成,也可以由一个进程内的多线程完成。我们前面提到了进程是由若干线程组成的,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

由于线程是操作系统直接支持的执行单元,因此,高级语言通常都内置多线程的支持,Python也不例外,并且,Python的线程是真正的Posix Thread,而不是模拟出来的线程。

Python的标准库提供了两个模块:_threadthreading_thread是低级模块,threading是高级模块,对_thread进行了封装。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需要使用threading这个高级模块。

启动一个线程就是把一个函数传入并创建Thread实例,然后调用start()开始执行。

多线程类似于同时执行多个不同程序,多线程运行有如下优点:

  • 使用线程可以把占据长时间的程序中的任务放到后台去处理。
  • 用户界面可以更加吸引人,这样比如用户点击了一个按钮去触发某些事件的处理,可以弹出一个进度条来显示处理的进度
  • 程序的运行速度可能加快
  • 在一些等待的任务实现上如用户输入、文件读写和网络收发数据等,线程就比较有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释放一些珍贵的资源如内存占用等等。

线程在执行过程中与进程还是有区别的。每个独立的线程有一个程序运行的入口、顺序执行序列和程序的出口。但是线程不能够独立执行,必须依存在应用程序中,由应用程序提供多个线程执行控制。

每个线程都有他自己的一组CPU寄存器,称为线程的上下文,该上下文反映了线程上次运行该线程的CPU寄存器的状态。

指令指针和堆栈指针寄存器是线程上下文中两个最重要的寄存器,线程总是在进程得到上下文中运行的,这些地址都用于标志拥有线程的进程地址空间中的内存。

  • 线程可以被抢占(中断)。
  • 在其他线程正在运行时,线程可以暂时搁置(也称为睡眠) -- 这就是线程的退让。

线程可以分为:

  • 内核线程:由操作系统内核创建和撤销。
  • 用户线程:不需要内核支持而在用户程序中实现的线程。

Python3 线程中常用的两个模块为:

  • _thread
  • threading(推荐使用)

thread 模块已被废弃。用户可以使用 threading 模块代替。所以,在 Python3 中不能再使用"thread" 模块。为了兼容性,Python3 将 thread 重命名为 "_thread"。

构造方法: 

Thread(group=None, target=None, name=None, args=(), kwargs={})

  1. group: 线程组,目前还没有实现,库引用中提示必须是None; 
  2. target: 要执行的方法;
  3. name: 线程名; 
  4. args/kwargs: 要传入方法的参数。

 

Thread类提供了以下方法:

run(): 用以表示线程活动的方法。

start():启动线程活动。

join([time]): 等待至线程中止。这阻塞调用线程直至线程的join() 方法被调用中止-正常退出或者抛出未处理的异常-或者是可选的超时发生。

isAlive(): 返回线程是否活动的。

getName(): 返回线程名。

setName(): 设置线程名。

Threading 模块提供的常用方法: 

threading.currentThread(): 返回当前的线程变量。 

threading.enumerate(): 返回一个包含正在运行的线程的list。正在运行指线程启动后、结束前,不包括启动前和终止后的线程。 

threading.activeCount(): 返回正在运行的线程数量,与len(threading.enumerate())有相同的结果。

import time, threading# 新线程执行的代码:def loop(): print('thread %s is running...'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n = 0 while n < 5: n = n + 1 print('thread %s >>> %s'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n)) time.sleep(1) print('thread %s ended.'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print('thread %s is running...'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t = threading.Thread(target=loop, name='LoopThread')t.start()t.join()print('thread %s ended.'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thread MainThread is running...# thread LoopThread is running...# thread LoopThread >>> 1# thread LoopThread >>> 2# thread LoopThread >>> 3# thread LoopThread >>> 4# thread LoopThread >>> 5# thread LoopThread ended.# thread MainThread ended.

由于任何进程默认就会启动一个线程,我们把该线程称为主线程,主线程又可以启动新的线程,Python的threading模块有个current_thread()函数,它永远返回当前线程的实例。主线程实例的名字叫MainThread,子线程的名字在创建时指定,我们用LoopThread命名子线程。名字仅仅在打印时用来显示,完全没有其他意义,如果不起名字Python就自动给线程命名为Thread-1Thread-2……

 

三、线程同步以及线程优先级队列

多线程编程,模型复杂,容易发生冲突,必须用锁加以隔离,同时,又要小心死锁的发生。

Python解释器由于设计时有GIL全局锁,导致了多线程无法利用多核。多线程的并发在Python中就是一个美丽的梦。

  • 线程同步

多线程和多进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多进程中,同一个变量,各自有一份拷贝存在于每个进程中,互不影响,而多线程中,所有变量都由所有线程共享,所以,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被任何一个线程修改,因此,线程之间共享数据最大的危险在于多个线程同时改一个变量,把内容给改乱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引入了锁的概念。

锁有两种状态——锁定和未锁定。每当一个线程比如"set"要访问共享数据时,必须先获得锁定;如果已经有别的线程比如"print"获得锁定了,那么就让线程"set"暂停,也就是同步阻塞;等到线程"print"访问完毕,释放锁以后,再让线程"set"继续。

import time, threading# 假定这是你的银行存款:balance = 0lock = threading.Lock()def change_it(n): # 先存后取,结果应该为0: global balance balance = balance + n balance = balance - ndef run_thread(n): for i in range(100000): # 先要获取锁: lock.acquire() try: # 放心地改吧: change_it(n) finally: # 改完了一定要释放锁: lock.release()

当多个线程同时执行lock.acquire()时,只有一个线程能成功地获取锁,然后继续执行代码,其他线程就继续等待直到获得锁为止。

获得锁的线程用完后一定要释放锁,否则那些苦苦等待锁的线程将永远等待下去,成为死线程。所以我们用try...finally来确保锁一定会被释放。

锁的好处就是确保了某段关键代码只能由一个线程从头到尾完整地执行,坏处当然也很多,首先是阻止了多线程并发执行,包含锁的某段代码实际上只能以单线程模式执行,效率就大大地下降了。其次,由于可以存在多个锁,不同的线程持有不同的锁,并试图获取对方持有的锁时,可能会造成死锁,导致多个线程全部挂起,既不能执行,也无法结束,只能靠操作系统强制终止。

启动与CPU核心数量相同的N个线程,在4核CPU上可以监控到CPU占用率仅有102%,也就是仅使用了一核。

但是用C、C++或Java来改写相同的死循环,直接可以把全部核心跑满,4核就跑到400%,8核就跑到800%,为什么Python不行呢?

因为Python的线程虽然是真正的线程,但解释器执行代码时,有一个GIL锁:Global Interpreter Lock,任何Python线程执行前,必须先获得GIL锁,然后,每执行100条字节码,解释器就自动释放GIL锁,让别的线程有机会执行。这个GIL全局锁实际上把所有线程的执行代码都给上了锁,所以,多线程在Python中只能交替执行,即使100个线程跑在100核CPU上,也只能用到1个核。

GIL是Python解释器设计的历史遗留问题,通常我们用的解释器是官方实现的CPython,要真正利用多核,除非重写一个不带GIL的解释器。

所以,在Python中,可以使用多线程,但不要指望能有效利用多核。如果一定要通过多线程利用多核,那只能通过C扩展来实现,不过这样就失去了Python简单易用的特点。

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Python虽然不能利用多线程实现多核任务,但可以通过多进程实现多核任务。多个Python进程有各自独立的GIL锁,互不影响。

  • 线程优先级队列

Python 的 Queue 模块中提供了同步的、线程安全的队列类,包括FIFO(先入先出)队列Queue,LIFO(后入先出)队列LifoQueue,和优先级队列 PriorityQueue。

这些队列都实现了锁原语,能够在多线程中直接使用,可以使用队列来实现线程间的同步。

Queue 模块中的常用方法:

  • Queue.qsize() 返回队列的大小
  • Queue.empty() 如果队列为空,返回True,反之False
  • Queue.full() 如果队列满了,返回True,反之False
  • Queue.full 与 maxsize 大小对应
  • Queue.get([block[, timeout]])获取队列,timeout等待时间
  • Queue.get_nowait() 相当Queue.get(False)
  • Queue.put(item) 写入队列,timeout等待时间
  • Queue.put_nowait(item) 相当Queue.put(item, False)
  • Queue.task_done() 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Queue.task_done()函数向任务已经完成的队列发送一个信号
  • Queue.join() 实际上意味着等到队列为空,再执行别的操作
import queueimport threadingimport timeexitFlag = 0class myThread (threading.Thread):    def __init__(self, threadID, name, q):        threading.Thread.__init__(self)        self.threadID = threadID        self.name = name        self.q = q    def run(self):        print ("开启线程:" + self.name)        process_data(self.name, self.q)        print ("退出线程:" + self.name)def process_data(threadName, q):    while not exitFlag:        queueLock.acquire()        if not workQueue.empty():            data = q.get()            queueLock.release()            print ("%s processing %s" % (threadName, data))        else:            queueLock.release()        time.sleep(1)threadList = ["Thread-1", "Thread-2", "Thread-3"]nameList = ["One", "Two", "Three", "Four", "Five"]queueLock = threading.Lock()workQueue = queue.Queue(10)threads = []threadID = 1# 创建新线程for tName in threadList:    thread = myThread(threadID, tName, workQueue)    thread.start()    threads.append(thread)    threadID += 1# 填充队列queueLock.acquire()for word in nameList:    workQueue.put(word)queueLock.release()# 等待队列清空while not workQueue.empty():    pass# 通知线程是时候退出exitFlag = 1# 等待所有线程完成for t in threads:    t.join()print ("退出主线程")# 开启线程:Thread-1# 开启线程:Thread-2# 开启线程:Thread-3# Thread-2 processing One# Thread-3 processing Two# Thread-1 processing Three# Thread-1 processing Four# Thread-2 processing Five# 退出线程:Thread-1# 退出线程:Thread-2# 退出线程:Thread-3# 退出主线程

 

 

四、线程的局部变量

在多线程环境下,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数据。一个线程使用自己的局部变量比使用全局变量好,因为局部变量只有线程自己能看见,不会影响其他线程,而全局变量的修改必须加锁。

但是局部变量也有问题,就是在函数调用的时候,传递起来很麻烦:

def process_student(name):    std = Student(name)    # std是局部变量,但是每个函数都要用它,因此必须传进去:    do_task_1(std)    do_task_2(std)def do_task_1(std):    do_subtask_1(std)    do_subtask_2(std)def do_task_2(std):    do_subtask_2(std)    do_subtask_2(std)

每个函数一层一层调用都这么传参数那还得了?用全局变量?也不行,因为每个线程处理不同的Student对象,不能共享。

如果用一个全局dict存放所有的Student对象,然后以thread自身作为key获得线程对应的Student对象如何?

global_dict = {}def std_thread(name):    std = Student(name)    # 把std放到全局变量global_dict中:    global_dict[threading.current_thread()] = std    do_task_1()    do_task_2()def do_task_1():    # 不传入std,而是根据当前线程查找:    std = global_dict[threading.current_thread()]    ...def do_task_2():    # 任何函数都可以查找出当前线程的std变量:    std = global_dict[threading.current_thread()]    ...

 

这种方式理论上是可行的,它最大的优点是消除了std对象在每层函数中的传递问题,但是,每个函数获取std的代码有点丑。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

ThreadLocal应运而生,不用查找dictThreadLocal帮你自动做这件事:

import threading# 创建全局ThreadLocal对象:local_school = threading.local()def process_student():    # 获取当前线程关联的student:    std = local_school.student    print('Hello, %s (in %s)' % (std,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def process_thread(name):    # 绑定ThreadLocal的student:    local_school.student = name    process_student()t1 = threading.Thread(target= process_thread, args=('Alice',), name='Thread-A')t2 = threading.Thread(target= process_thread, args=('Bob',), name='Thread-B')t1.start()t2.start()t1.join()t2.join()
# Hello, Alice (in Thread-A)# Hello, Bob (in Thread-B)

 

全局变量local_school就是一个ThreadLocal对象,每个Thread对它都可以读写student属性,但互不影响。你可以把local_school看成全局变量,但每个属性如local_school.student都是线程的局部变量,可以任意读写而互不干扰,也不用管理锁的问题,ThreadLocal内部会处理。

可以理解为全局变量local_school是一个dict,不但可以用local_school.student,还可以绑定其他变量,如local_school.teacher等等。

ThreadLocal最常用的地方就是为每个线程绑定一个数据库连接,HTTP请求,用户身份信息等,这样一个线程的所有调用到的处理函数都可以非常方便地访问这些资源。

一个ThreadLocal变量虽然是全局变量,但每个线程都只能读写自己线程的独立副本,互不干扰。ThreadLocal解决了参数在一个线程中各个函数之间互相传递的问题。

 

五、进程与线程的比较

我们介绍了多进程和多线程,这是实现多任务最常用的两种方式。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首先,要实现多任务,通常我们会设计Master-Worker模式,Master负责分配任务,Worker负责执行任务,因此,多任务环境下,通常是一个Master,多个Worker。

如果用多进程实现Master-Worker,主进程就是Master,其他进程就是Worker。

如果用多线程实现Master-Worker,主线程就是Master,其他线程就是Worker。

多进程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稳定性高,因为一个子进程崩溃了,不会影响主进程和其他子进程。(当然主进程挂了所有进程就全挂了,但是Master进程只负责分配任务,挂掉的概率低)著名的Apache最早就是采用多进程模式。

多进程模式的缺点是创建进程的代价大,在Unix/Linux系统下,用fork调用还行,在Windows下创建进程开销巨大。另外,操作系统能同时运行的进程数也是有限的,在内存和CPU的限制下,如果有几千个进程同时运行,操作系统连调度都会成问题。

多线程模式通常比多进程快一点,但是也快不到哪去,而且,多线程模式致命的缺点就是任何一个线程挂掉都可能直接造成整个进程崩溃,因为所有线程共享进程的内存。在Windows上,如果一个线程执行的代码出了问题,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提示:“该程序执行了非法操作,即将关闭”,其实往往是某个线程出了问题,但是操作系统会强制结束整个进程。

在Windows下,多线程的效率比多进程要高,所以微软的IIS服务器默认采用多线程模式。由于多线程存在稳定性的问题,IIS的稳定性就不如Apache。为了缓解这个问题,IIS和Apache现在又有多进程+多线程的混合模式,真是把问题越搞越复杂。

  • 线程切换

无论是多进程还是多线程,只要数量一多,效率肯定上不去,为什么呢?

我们打个比方,假设你不幸正在准备中考,每天晚上需要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5科的作业,每项作业耗时1小时。

如果你先花1小时做语文作业,做完了,再花1小时做数学作业,这样,依次全部做完,一共花5小时,这种方式称为单任务模型,或者批处理任务模型。

假设你打算切换到多任务模型,可以先做1分钟语文,再切换到数学作业,做1分钟,再切换到英语,以此类推,只要切换速度足够快,这种方式就和单核CPU执行多任务是一样的了,以幼儿园小朋友的眼光来看,你就正在同时写5科作业。

但是,切换作业是有代价的,比如从语文切到数学,要先收拾桌子上的语文书本、钢笔(这叫保存现场),然后,打开数学课本、找出圆规直尺(这叫准备新环境),才能开始做数学作业。操作系统在切换进程或者线程时也是一样的,它需要先保存当前执行的现场环境(CPU寄存器状态、内存页等),然后,把新任务的执行环境准备好(恢复上次的寄存器状态,切换内存页等),才能开始执行。这个切换过程虽然很快,但是也需要耗费时间。如果有几千个任务同时进行,操作系统可能就主要忙着切换任务,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执行任务了,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硬盘狂响,点窗口无反应,系统处于假死状态。

所以,多任务一旦多到一个限度,就会消耗掉系统所有的资源,结果效率急剧下降,所有任务都做不好。

  • 计算密集型 vs. IO密集型

是否采用多任务的第二个考虑是任务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任务分为计算密集型和IO密集型。

计算密集型任务的特点是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消耗CPU资源,比如计算圆周率、对视频进行高清解码等等,全靠CPU的运算能力。这种计算密集型任务虽然也可以用多任务完成,但是任务越多,花在任务切换的时间就越多,CPU执行任务的效率就越低,所以,要最高效地利用CPU,计算密集型任务同时进行的数量应当等于CPU的核心数。

计算密集型任务由于主要消耗CPU资源,因此,代码运行效率至关重要。Python这样的脚本语言运行效率很低,完全不适合计算密集型任务。对于计算密集型任务,最好用C语言编写。

第二种任务的类型是IO密集型,涉及到网络、磁盘IO的任务都是IO密集型任务,这类任务的特点是CPU消耗很少,任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IO操作完成(因为IO的速度远远低于CPU和内存的速度)。对于IO密集型任务,任务越多,CPU效率越高,但也有一个限度。常见的大部分任务都是IO密集型任务,比如Web应用。

IO密集型任务执行期间,99%的时间都花在IO上,花在CPU上的时间很少,因此,用运行速度极快的C语言替换用Python这样运行速度极低的脚本语言,完全无法提升运行效率。对于IO密集型任务,最合适的语言就是开发效率最高(代码量最少)的语言,脚本语言是首选,C语言最差。

  • 异步IO

考虑到CPU和IO之间巨大的速度差异,一个任务在执行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IO操作,单进程单线程模型会导致别的任务无法并行执行,因此,我们才需要多进程模型或者多线程模型来支持多任务并发执行。

现代操作系统对IO操作已经做了巨大的改进,最大的特点就是支持异步IO。如果充分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异步IO支持,就可以用单进程单线程模型来执行多任务,这种全新的模型称为事件驱动模型,Nginx就是支持异步IO的Web服务器,它在单核CPU上采用单进程模型就可以高效地支持多任务。在多核CPU上,可以运行多个进程(数量与CPU核心数相同),充分利用多核CPU。由于系统总的进程数量十分有限,因此操作系统调度非常高效。用异步IO编程模型来实现多任务是一个主要的趋势。

对应到Python语言,单线程的异步编程模型称为协程,有了协程的支持,就可以基于事件驱动编写高效的多任务程序。我们会在后面讨论如何编写协程。

 

六、分布式进程

在Thread和Process中,应当优选Process,因为Process更稳定,而且,Process可以分布到多台机器上,而Thread最多只能分布到同一台机器的多个CPU上。

Python的multiprocessing模块不但支持多进程,其中managers子模块还支持把多进程分布到多台机器上。一个服务进程可以作为调度者,将任务分布到其他多个进程中,依靠网络通信。由于managers模块封装很好,不必了解网络通信的细节,就可以很容易地编写分布式多进程程序。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已经有一个通过Queue通信的多进程程序在同一台机器上运行,现在,由于处理任务的进程任务繁重,希望把发送任务的进程和处理任务的进程分布到两台机器上。怎么用分布式进程实现?

原有的Queue可以继续使用,但是,通过managers模块把Queue通过网络暴露出去,就可以让其他机器的进程访问Queue了。

 

 

 

 

本文借鉴廖雪峰老师的官方文档进行整改,特此说明。

 

转载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yserendipity/p/7260774.html 如侵犯您的版权,请留言回复原文章的地址,我们会给您删除此文章,给您带来不便请您谅解!

上一篇:测试驱动开发(TDD)
下一篇: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感谢大佬
[***.8.128.20]2024年04月18日 06时05分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