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向】《思考,快与慢》带给我的启示(1)
发布日期:2021-05-28 16:50:42 浏览次数:29 分类:精选文章

本文共 1436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

《思考快与慢》是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用一己之力打破认知纷芜的重要著作。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大典,而是全新一座建构在认知科学基础之上的元理论框架。

作为认知科学的元理论,这本书的价值远非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堆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认知模式提供了全新框架。其核心观点之一是人类大脑由两个不同的系统构建,各司其职,相互协同作用。

第一个系统叫做系统一,它包括我们那些懵懵懂懂的、深具专业性的反应模式。从低难度的日常操作到高阶的专家能力,系统一都能轻松驾驭。特别是在面对重复性任务时,它往往能省事得令人惊叹。年轻时学习驾驶时的大多数操作,都在系统一默默完成的过程中掌握了 leaning Wheel Skills,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能通过长时间的驾车训练,很快就能娴熟车把子。

然而,被我们深深隐藏在系统一之中的,是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系统的运作模式有两大特范性:一是它运行效率极高,二是大部分运算都在我们意识盲区完成。就像新手驾车时会全神贯注,而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多动作就会自动化,这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就是系统一担当的轨迹。

第二个系统叫做系统二,它应该是我们有意识的思维核心。系统二的工作原理具有鲜明的懒惰特点。它更喜欢利用已有的认知框架来解释新出现的事物,避免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但这种懒惰性有它的道理:毕竟,系统二是大脑最能耗的器官。

更引人入胜的是,当系统二将信息整合后,会通过心理表征这个中介,将整合结果传递给系统一。这是信息管理的另一个高明手法。以驾驶练习场景为例:系统二一旦建立好弯道减速的条件框架,就会通知系统年one:准备按下刹车,进入弯道的时机等等。这个精准的大小包装处理机制,让驾驶过程变得异常流畅。

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则体现出人类认知的独特魅力。在我看来,理解这种协同机制对改善我们的决策能力和认知效率有着革命性的帮助。这在面对复杂决策时尤为明显。就像我们面对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时,系统一会默默处理日常打工的层面,而系统二则会帮我们建立起规则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进行更深度的思考。

这是系统一和系统二运作的典型情况,但我实在想不到,系统二会怎么对系统一说"退让"?这种懒惰倾向的反作用机制,往往导致我们在面对困难问题时表现得有些异常。比如过度追求简单愉悦的行为,产生拖延症倾向等等。这种 Mechanism 被认为是系统二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在面对认知压力时,不至于耗尽能量。

就我而言,最深刻的启示来自于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作用。这种理解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知识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各种行为模式。骤然意识到自己在处理问题时,全靠系统二带动系统一种操作模式的局限性。通过这样的认知训练,又该如何用更系统化的方式去培养和使用这两个系统呢?

其实,系统一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成熟阶段写的代码。而系统二的本质则是认知的懒惰,这种特性超过了其他灵性的特征。

阅读《思考快与慢》的阅读体会,使我深刻认识到认知范式的重要性。通过系统一和系统二的分析,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认知系统的运行机制。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更是一部认知科学的经典之作。

探讨了多个典型案例,比如导师陷入诬谣中的设计思维,以及系统一和系统二的互动机制,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通过这样的认知路径分析,我们可以更系统性地认识自己,更理性地设计认知工具。期待通过这样的系统架构,能够为自己的认知方式设计提供更好的服务。

上一篇:[SRv6]《SRv6网络编程》SRv6网络的演进
下一篇:【哲学向】《反脆弱》一书带给我的启示(5.1. 时间和脆弱性)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网站不错 人气很旺了 加油
[***.192.178.218]2025年04月19日 15时23分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