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 178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
OpenStack基金会:推动开源基础设施的未来
OpenStack的技术实力与全球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已成为企业底层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OpenStack作为全球最活跃的开源项目之一,不仅在技术创新上表现卓越,更在社区组织和生态系统构建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其背后推动着开源基础设施的演进,为技术发展和行业进步提供了强劲动力。
作为OpenStack项目的管理与推动机构,基金会通过社区建设、技术协作与生态发展,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基础设施。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基金会已吸引超过100,000名成员,覆盖全球187个国家及675个组织。知名云计算巨头如英特尔、IBM、VMware等企业均成为基金会的资深成员,同时华为、新华三、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开源社区贡献。
OpenStack的发展动力与多元化生态
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OpenStack基金会始终聚焦于开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革新。从2017年12月起,基金会启动了四个重要试点项目,分别针对云开放基础设施、持续集成/部署平台(CI/CD)、边缘云以及容器虚拟化等领域。这些项目的推出,不仅丰富了OpenStack的技术生态,也为企业构建灵活配置的基础设施提供了更多选择。
- Airship:由AT&T公司主导的开源自动化工具,支持跨大规模部署管理,尤其适合5G和边缘计算场景。
- Kata Containers:由英特尔与蚂蚁金服联合推出,提供轻量级虚拟化容器解决方案,已在百度等企业中获得实际应用。
- StarlingX:集成Kubernetes、Ceph等开源项目,构建灵活部署的边缘云平台,已在中国 Telecom等企业获得预令。
- Zuul: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测试平台,有效管理多项目门控测试,解决复杂软件开发中代码管理难题。
这些项目的落地应用,不仅提升了OpenStack的技术实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现代云计算中的地位。
OpenStack的未来发展与新兴技术趋势的应对
面对Container化技术与Kubernetes等新兴趋势,OpenStack基金会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推动生态系统的整合与发展。数据显示,60%的用户将OpenStack云环境用于部署Kubernetes,展现了狻猾之用,而Kubernetes自身所需的基础设施支持正是由OpenStack提供。
这种互补性并非偶然。Kubernetes管理容器运行环境,依赖于更基础层面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支持,而这正是OpenStack的强项。特别是在大型企业场景下,复杂的应用部署需要统一的基础设施支持系统,例如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的400集群Kubernetes环境,就需要在其下支撑一个自动化、高效的基础设施。
中国市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势头良好。据CCW 2018年报告显示,OpenStack已成为中国私有云的事实标准,前5名私有云提供商中有4家基于OpenStack解决方案,而在前20%的私有云供应商中,有13家采用OpenStack技术。这种市场表现不仅反映了技术优势,更展现了中国公司对开源技术的认可与应用。
中国市场的贡献与未来展望
在技术贡献方面,中国企业展现出色。华为、新华三、中兴通讯等企业在基金会黄金会员名单中占据重要席位,积极推动社区发展。技术创新并非仅体现在代码层面,用户普遍对技术的接纳度提升更是为其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其在未来OpenStack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对其未来发展,基金会计划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中国市场发展。一方面将继续招募和培养本地志愿者和社区管理者,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和线上交流节目,促进中国社区与全球社区的交流合作。
即将在上海举办的 OpenStack Infrastructure Summit 开源基础设施峰会,标志着基金会对中国市场的重点关注。这次峰会不仅为开发者提供沟通交流平台,更将加速全球技术协作与项目推进。
结语
技术变革不容停歇,而OpenStack展现出的生命力与潜力正是由其强大的社区支持与多元化生态构建所决定的。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与贡献下,为全球云计算技术的进步注入了独特活力。未来,OpenStack基金会将继续携手中国社区,推动开源基础设施的创新,为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开创更广阔的未来。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