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的魔幻现实:资本热捧,用户冷对
发布日期:2021-05-12 19:06:23 浏览次数:25 分类:精选文章

本文共 159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

植物肉的快速崛起与市场现状的反差

北京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午后,从写字楼走出来的白领们三三两两进入星巴克,点一杯大杯美式咖啡,一份别样牛肉烧烤风味三明治。星巴克门店里,这款植物基人造肉三明治的起源故事与资本市场的炒作并肩而行。尽管植物肉作为替代食品逐渐接受大众耳目,但在消费市场却频频显现"概念炒作"的阴影。

高开低走的植物肉

植物肉领域的繁荣不仅体现在资本市场的炒作上。自2019年5月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被称为"人造肉第一股"(NASDAQ:BYND),首日溢价84%,股价同年上涨163%,创下美国IPO历史之endmentern再看Beyond Meat的财务表现,2020年第三季度营收仅为0.94亿美元,环比下降17%,净亏损1930万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这一现象表明,尽管概念热度 rhetoric很高,但实际运营的钱钞问题并未迎刃而解。

在中国市场,星巴克等快餐连锁品牌推出的植物肉产品面临着消费者的冷难。此前调查发现,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度仍然较为有限。星巴克上海某门店公开承认,植物肉产品销量仅为2-3份/天,豆豆升温疗法套餐也未能真正实现市场传闻。事实上,星巴克曾削减植物肉产品的供应量,甚至将某款产品下架。

这种现象引发了更多思考。从2020年4月星巴克宣布推出5款植物肉产品至今,经过近一年的市场测试,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可度始终徘徊。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了解植物肉,但只有不到13%的人曾购买过。价格仍然是消费者的瓶颈。约96%的受访者表示对植物肉的价格接受门槛控制在50元以内,且愿意消费的人均消费价不超30元。

消费者认知与产品改进

技术是改善这一困境的关键。Beyond Meat投入的研发支出占总收入的10%。其核心技术包括"湿法挤压技术",能够模仿动物肉的纤维结构,从而获得更高的口感。然而,这种技术难度高,初创企业往往缺乏资金购买所需设备。据了解,仍有不少植物肉品牌依赖传统的干法挤压工艺,这种方法遗留着豆腥味和不能模拟动物肉口感的缺陷。

中国本地品牌也面临技术瓶颈。例如,某品牌的月饼和小酥肉产品很快便被下架。技术难度和市场认知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缺乏真正的技术突破和消费者认可,难以推动产品深入市场。

创业者的挑战与思考

创业者面临着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Eve等资深从业者分析,对于一个产业而言,仅凭概念炒作与市场认可的缺失,创业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往往不足。骤然ти膨胀的概念市场,让一些投机主义者加入,致使行业叙事变得扭曲。

资本市场的热情与消费市场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虽然首批植物肉品牌采取"影响力投资"等手段获投成功,但随后的运营难度依然较高。青铜资本的调查显示,国内99%的VC仍对植物肉领域保持审慎态度。创业者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这场既炒作热潮又面临消费冷淡的市场中寻找突破口。

未来的现实与行业期待

从多位行业人士的发言来看,植物肉领域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核心技术、产业链、销售渠道等方面都存在待破 ทำ的空间。谷孚咨询指出,目前国内植物肉行业以"产品导向型公司主导",缺少真正的"爆品"引领市场认可。

但中国市场的潜力不容小觑。Euromonitor Intelligence预测,到2023年,中国人造肉市场规模将达130亿美元。跨国企业的布局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压力与机遇。Beyond Meat在浙江嘉兴建厂,雀巢在天津启动生产线,这预示着国际巨头将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总体来看,植物肉行业正经历着从概念热潮向真实发展的转变。未来它的前景需要在技术创新、供应链完善、消费者认可等多个维度取得突破,才能超越市场泡沫,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像Eve所说:"好产品才是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标准。"

这一现实提醒我们,在追求市场热潮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植物肉行业的未来,离真正的认可与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Hikyuu 1.1.6 发布,高性能量化交易研究框架
下一篇:工信部回应:打破对手机号码归属地限制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能坚持,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19.124.196]2025年04月15日 18时19分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