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 733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研究计算机硬件在底层如何协调工作的基础。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硬件是物理基础,而软件则决定了硬件性能的利用程度。软件可进一步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电子管时代的计算机始于1946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美国军方需要快速计算武器射程和弹道轨迹,开发出一台能够执行数学运算的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这些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程序员通过纸袋机产生孔洞编写程序,任何纸带上的小瑕疵都可能导致错误,早期的程序错误即为我们今天所说的“Bug”。
晶体管技术的出现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取代电子管,计算机规模进一步缩小,晶体管数量减少至几万~几十万。同时,汇编语言开始普及,操作系统的概念逐渐成形,为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晶体管需要手工焊接,硬件仍然不可靠。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到来,逻辑元件被集成到一个基片上,计算机变得更加紧凑,功耗也更低。随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突破,使得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逐渐普及,微处理器即为我们今天的CPU。操作系统开始成熟,Windows、MacOS、Linux等操作系统开始进入主流。
软件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代软件采用机器语言编写,第二代软件使用汇编语言,第三代软件引入了结构化程序设计,第四代软件采用了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语言如Pascal、Modula-2和C语言,第五代软件则见证了万维网的普及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兴起。
软件重用技术通过在不同软件开发过程中重复使用软件元素,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成本。软件元素包括代码、测试用例、文档等,可重用性越高,开发效率越大。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