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 795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
10月3日,瑞典当地时间上午11:45,诺贝尔化学奖正式公布,由三位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共同获得,分别是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格利高里·温特爵士 (Sir Gregory P. Winter.)。
今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主要贡献是进化控制,以及使用进化变化和选择的相同原理,开发设计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
诺贝尔化学奖(瑞典语:Nobelpriset i kemi)是诺贝尔奖的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与诺贝尔设立的其他奖项一样,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在没有评出化学方面重大成果的年份则空缺奖项。直至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出现过8次空缺,共计颁发109次,其中63次获奖人数为1人,而获奖人数为2人和3人的次数都是23次。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共计177人,其中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凭借基因测序技术两次获得这项殊荣。
从年龄上来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58岁,其中最年长者是85岁获奖的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他因发明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于2002年获奖;最年轻的是1935年获奖的法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奥·约里奥,时年35岁,他与夫人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共同获奖,而这对“科研夫妻档”就是著名的居里夫妇的女婿和女儿。
从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中不难看出,诺贝尔化学奖“混搭”明显,与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不少人的获奖成就并非出自传统的化学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多重学科,因此诺贝尔化学奖也被调侃为“理科综合奖”,还曾出现过“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物理学家,以奖励他们的成果有益于生物学家”之类的情况。
(消息来源:诺贝尔奖官网、新华网)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