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 868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
1958年,美国银行推出了名为"美洲银行卡"的信用卡项目。1966年,随着一些地方性银行卡联盟的成立,"万事达卡"项目相继推出,成为Visa的主要竞争对手。1976年,美国银行卡正式更名为Visa,并由多家发卡行背后的财团共同管理。据尼尔森报告显示,2014年Visa的全球交易额达6.8万亿美元,处理量达到千亿笔交易。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国银联在交易金额和发卡量上均超过了Visa,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卡支付平台之一。
传统金融基础设施中,Visa和银联等支付网络作为"二层"支付系统,为各用户提供快速的支付清算服务。然而,这些支付网络之间存在互不相通的问题,资金划拨和流转需要依赖底层金融基础设施。由于底层转账操作不涉及支付网络内部的交易,这使得Visa等支付网络在交易规模和速度上远超传统金融系统。
在2008年11月3日的一封邮件中,中本聪就比特币交易量大、网络带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看法。他指出,一笔比特币交易约为400字节,椭圆曲线的紧凑性可减少数据量。每笔交易需要广播两次,至少占用1KB带宽。Visa在2008财政年度处理了370亿笔交易,平均每天1亿笔交易。按实际带宽计算,这些交易需要100GB的带宽,相当于2张高清电影的数据量,费用约为18美元。
中本聪还提到,如果网络能达到预期的规模,随着技术进步,未来发送高清电影等数据也将变得常态。这一观点与当时关于比特币网络扩展性的讨论紧密相关。
2010年7月28日,steem.it论坛上,一位网友"bytemaster"(后来成为EOS创始人丹尼尔·拉里默的网名)质疑比特币的交易速度不及信用卡支付的速度。他认为比特币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支付,而信用卡支付已经足够快。次日,中本聪回应称,支付处理商可以在10秒内完成验证,欺诈概率远低于信用卡系统。这一观点印证了中本聪对二层支付系统的看法。
然而,真正实现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是在多年后才出现的"闪电网络"技术。这种技术将支付网络的高速处理与比特币网络的清算结算分开,从而解决了交易速度和可扩展性问题。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