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接口-RapidIO】2、RapidIO串行物理层的包与控制符号
发布日期:2021-05-04 19:12:16 浏览次数:34 分类:精选文章

本文共 874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

RapidIO串行物理层详解

RapidIO串行物理层作为RapidIO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物理层特征和包格式特点。本文将深入探讨RapidIO串行物理层的设计与实现。

一、RapidIO串行物理层特征

  • 8B/10B编码方案

    RapidIO串行物理层采用8B/10B编码方案(K码)嵌入时钟,简化了时钟的传输和管理。

  • 串行差分对配置

    支持1通道(1个串行差分对)和4通道(4个并列串行差分对)的配置,满足不同场景的通信需求。

  • K码管理功能

    K码用于流量控制、包定界和错误管理,确保链路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 物理层协议兼容性

    支持8B/10B LP-LVDS和1x/4x LP-Serial端口无需额外包处理,实现更高效的通信。

  • 高速率支持

    可实现1.25Gbps、2.5Gbps和3.125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高性能需求。

  • 错误恢复机制

    采用与并行物理层相同的重传和错误恢复协议,确保通信链路的稳定性。

  • 二、RapidIO串行包格式

  • 包格式特点

    与并行物理层的包格式在逻辑和传输层字段完全一致,物理层差异主要体现在ackID位数和K码的应用。

  • ackID扩展

    串行物理层提供5位ackID,支持32个未完成事务;并行物理层仅支持3位ackID,限制为8个事务。

  • 包长度管理

    包长度应为32位整数倍,必要时填充16位逻辑0以确保对齐。

  • CRC校验码

    覆盖除ackID和rsvd字段外的整个包,使用ITU多项式X^16+X^12+X^5+1生成16位CRC校验码。

  • 三、控制符号功能

  • 控制符号类型

    定义短控制符号(3字节)和长控制符号(6字节),分别适用于不同速率和错误处理需求。

  • 功能扩展

    控制符号支持包确认、包定界、错误报告等功能,提升链路管理效率。

  • CRC校验码保护

    短控制符号使用5位CRC,长控制符号使用13位CRC,确保传输数据的完整性。

  • 四、总结

    RapidIO串行物理层通过创新的包格式和控制符号设计,实现了高效、可靠的通信协议。理解其内部机制对FPGA实现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实际项目实践加深对RapidIO协议的理解。

    上一篇:【高速接口-RapidIO】3、RapidIO串行物理层的包传输过程
    下一篇:集训二报告:简易电子秤1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哈哈,博客排版真的漂亮呢~
    [***.90.31.176]2025年03月30日 01时41分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