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bincount(x)的简单解释
发布日期:2021-05-14 15:13:48 浏览次数:5 分类:精选文章

本文共 781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

numpy.bincount(x)简单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函数,用于对数组x中各个数值的频次进行统计。它会把x中的最大值加1作为结果数组的长度,这样结果数组的每个位置对应从0到最大值的数值,记录每个数值在x中出现的次数。

举个例子,如果x = np.array([0, 1, 2, 3, 1, 11, 5, 6]),那么np.bincount(x)的结果就是一个长度12的数组。因为x中的最大值是11,所以结果数组的长度是12。数组中的每个位置对应一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数值,第一个位置显示0的出现次数,第二个位置显示1的出现次数,依此类推,直到第12个位置显示11的出现次数。

其实这个函数背后的原理非常简单。它自动确定数值的范围,并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如,对于上面的x数组,1出现了两次,5出现了一次,6出现了一次,11出现了一次,而0、2、3和7由于没有在数组中出现,所对应的位置都会是0。

对于更复杂的数组,np.bincount(x)也能很方便地处理。它可以接受一个 minlength参数,强制结果数组的长度为该参数的值,而不管x中的数据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x中的最大值比 minlength大,那么超出minlength的部分就会被忽略。

总之,np.bincount(x)是一个直观且高效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统计数组中各个数值的出现频率。不管是数据量大还是小,它都能以一个可以直接使用的数组形式返回结果,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了。

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x = np.array([0, 1, 2, 3, 1, 11, 5, 6])
y = np.bincount(x)
print(y)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轻松地得到x中各个数值的访问次数分布 anymore,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函数参数进行更深入的使用。

上一篇:工业视觉(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MV))
下一篇: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关注你微信了!
[***.104.42.241]2025年04月27日 21时29分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