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资之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第四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发布日期:2021-05-14 05:06:36
浏览次数:27
分类:精选文章
本文共 79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相关分析
顺序性体现在人的发展呈循序渐进的特征,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教育者应遵循这一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阶段性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互补性体现在教育应注重长善救失,发挥教育的补偿作用。教育者需要关注个体的特点,为其弥补不足。
不平衡性反映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进步速度各异。这一特点提醒教育者要抓住关键期,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差异性强调教育应因材施教,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发展需求。
-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内发论、外铄论和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 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制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 采用系统化的教育训练
- 覆盖影响学生发展的多方面因素
- 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实现全方位育人
- 对个体发展进行社会性规范的引导
- 发展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功能
- 提供即时和延时价值
- 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内发论强调个体内在的天性和潜能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经典观点包括孟子的"性善论"、弗洛的"性本能"理论、威廉·詹姆斯的"双子爬梯实验"以及高尔的"优生论"。
外铄论则强调外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观点包括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以及华生的"要一打"理论。
内外因交互作用论则强调个体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提供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而环境则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性和限制。学校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主导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具体表现包括: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表现包括:
这种主导作用的实现,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