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语言 数据结构 队列queue实现
发布日期:2021-05-08 21:58:46 浏览次数:21 分类:精选文章

本文共 2620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8 分钟。

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的逻辑结构,常用于处理任务排序和数据接收。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一个使用C语言实现的队列数据结构,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队列的数据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struct queue_node {    int value;    struct queue_node * next;};typedef struct queue_node queue_node;struct queue {    queue_node * front;    queue_node * back;    int size;};typedef struct queue queue;

队列通过frontback指针分别指向队列的首位和末位节点,size字段记录当前队列的元素个数。

以下是创建队列的函数:

queue * create_queue() {    queue * q = (queue *) malloc(sizeof(queue));    q->size = 0;    q->front = NULL;    q->back = NULL;    return q;}

这个函数分配内存,初始化队列的frontback指针为NULL,并将队列的大小设置为0。

接下来,我们来看push_queue函数,用于将数据值添加到队列尾部:

void push_queue(queue * q, int value) {    queue_node * qn = (queue_node *) malloc(sizeof(queue_node));    qn->value = value;    qn->next = NULL;    if (empty_queue(q)) {        q->back = q->front = qn;    } else {        q->back->next = qn;        q->back = qn;    }    q->size++;}

push_queue函数中,首先分配内存创建新的节点qn,并将节点的value字段赋值为要添加的数据值。接着,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如果队列为空,则将新节点同时设置为队列的frontback
  • 如果队列不为空,则将新节点的前驱节点backnext指针设置为新节点,并将队列的back指针指向新节点。

最后,将队列的大小增加1。

接下来是pop_queue函数,用于从队列中移除并返回前面的节点值:

int pop_queue(queue * q) {    if (empty_queue(q)) {        printf("Error, Queue is empty!\n");        return 0;    }    int value = q->front->value;    queue_node * qn = q->front;    q->front = q->front->next;    free(qn);    q->size--;    return value;}

pop_queue函数中,首先检查队列是否为空。如果为空,输出错误信息并返回0。否则,获取队列的前节点的值,并将其从队列中移除。然后释放内存,并将队列的前指针移动到下一个节点,最后将队列的大小减1,并返回被移除的节点的值。

main函数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使用这个队列:

int main() {    // 以下为堆栈示例,非队列相关代码    // stack *s;    // s = create_stack();    // push_stack(s, 20);    // push_stack(s, 20);    // push_stack(s, 20);    // int v = pop_stack(s);    // printf("pop a element of stack s:%i\n", v);    // printf("the size of stack s is:%i", s->size);    queue * q = create_queue();    push_queue(q, 20);    push_queue(q, 10);    push_queue(q, 50);    push_queue(q, 60);    push_queue(q, 100);    printf("the size of queue is :%d\n", q->size);    while (!empty_queue(q)) {        printf("%d\t", pop_queue(q));    }    return 0;}

在这个示例中,首先创建一个空队列q,然后依次将20、10、50、60、100添加到队列中。随后,通过while循环不断从队列中取出元素并打印,直到队列为空。

代码的难点理解在于push_queue函数中q->back->next = qnq->back = qn这两行代码的作用。

  • q->back->next = qn:这行代码将新节点qn设置为当前队列最后一个节点的后继节点。
  • q->back = qn:这行代码将队列的最后一个节点指向新的节点qn

这两行代码的组合 effect 是将新节点qn添加到队列的末尾,实现了队列的"先进先出"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pop_queue函数中,必须确保队列不为空,否则会导致空指针 dereference 错误。代码中通过empty_queue(q)检查队列是否为空,避免了这一问题。

此外,队列的size字段需要与节点的数量保持一致。在push_queue函数中,队列的size被正确递增,而在pop_queue函数中,队列的size被正确递减。

如果在实际应用中,队列的性能很重要,可以考虑使用链表实现的队列,因为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间复杂度较低(均为O(1))。但是,需要注意链表实现的队列在多个并发读写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竞态条件,因此需要使用同步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该队列实现的代码结构清晰,逻辑简单易懂,适合用于处理需要先进先出的数据处理场景。

上一篇:可删除任意位置数据的堆
下一篇:Codeforces 1400E Clear the Multiset(贪心 + 分治)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表示我来过!
[***.240.166.169]2025年04月08日 13时02分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