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 101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 分钟。
一、内核结构框图
在学习Linux内核结构时,我们需要先理解其高层次的架构。内核的核心设计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从高到低的结构框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用户态
用户态是程序开发者的天地。这里的程序运行在用户空间,调用的都是普通的C库函数。用户态与内核态的交互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接口完成。这种设计保证了用户程序的安全性和内核的稳定性。
2. 内核态
内核态是内核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处理与硬件交互的任务,管理系统资源,还要与用户态进行数据交换和指令传递。在内核态中,VFS(虚拟文件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3. 系统通用接口
VFS作为系统通用接口,接收用户态的操作请求,然后根据具体需求调用相应的文件子系统或进程控制子系统。例如,读写文件操作需要VFS来统一处理。
4. 文件子系统
文件子系统负责管理文件的存储和访问。由于支持多种文件系统(如ext4、vfat、tmpfs等),文件子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兼容性。每种文件系统都有不同的存储方式,且需要通过VFS进行操作。
5. 进程控制子系统
进程控制子系统负责管理进程的执行和调度。它处理进程间的通信和资源分配,还需要通过操作控制子系统来操作硬件。
6. 设备驱动
设备驱动层负责管理硬件设备。无论是字符设备还是块设备,都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并将其注册到文件系统中。
7. 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子系统是硬件操作的门户。这一层负责将内核态的指令转化为具体的硬件操作,例如通知CPU执行某个动作或控制IO口的输入输出。
二、结构框图解释
1. 用户态
用户态是程序运行的上层环境,开发者在这里编写代码,调用的都是用户态的C库函数。由于用户态与内核态的交互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接口,避免了直接访问底层硬件的风险。
2. 内核态
内核态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任务。内核态需要同时与用户态交互和管理硬件资源,因此设计非常复杂。
三、举例说明
以wiringPi
库为例,其简单的IO操作背后涉及复杂的内核机制。从用户态发出的digitalWrite
函数,需要经过用户态→VFS→文件子系统→设备驱动→操作控制子系统,最终控制硬件完成操作。这个过程展示了Linux内核的高效性和复杂性。
四、关于Shell的通俗理解
Shell是用户与内核交互的接口。它接收用户输入的命令并解析,通过命令解释器执行命令。例如,在终端输入命令后,Shell会启动并解析命令,完成相应的系统操作。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