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 82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
1、恒常性的起源
人类自进化以来,便不断适应大自然,不断接触、学习使自己能生存下来,再根据环境做出自身调整,经过了数千年的进化,人类已经在大脑中根深蒂固了一种生存模式:经验模式。
经验模式是通过慢速的学习之后,方便自己快速应用,在学习时通常是缓慢的,接触的越多,学习的速度就会越快,在学习以后,如果再次遇到自己曾经认识的东西,大脑便会快速调用曾经的经验,这一过程非常迅速,快到你可能无法察觉。
大概回想一下整个人类社会,无不是以经验模式为主导进行的,这并非最好的思维模式,但却是最实用的,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因为人类本身大脑随机反应不能够不快,对于大众而言,经验模式则能够让自己高效运作,“孰能生巧”则由此而来。
恒常性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学习--调用。
人自生下来时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对于任何大脑中没有形成经验的事物都会去个探索学习,所以小孩子看到一切都很好奇,几岁的小孩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但随着所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对那些自己已经有了经验的事物则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2、恒常性的惰性
当一个人对某一方面学习的足够多的时候,便会渐渐停止探索学习,失去探索的兴趣,这取决于学习对象是什么,更取决于个人个体差异。
当一个人对某一方面产生了恒常性惰性的时候,便停止了观察、探索和思考。
恒常性的惰性并不完全是坏事,比如大老远你就能看见这个人穿的是什么衣服,因为类似的服装颜色搭配你见过,所以你能极快的识别出来。
3、为什么你拍出来的照片和看到的不一样
你是否经常怀疑是设备的原因呢,你有没有考虑过是不是视觉恒常的因素呢?
视觉恒常性定义: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大脑会根据固有的经验对环境做出识别纠正,从而消除变化带来的误差,与固有的经验做出匹配。
例子:
色彩恒常:当照射物体表面的颜色光发生变化时,人们对该物体表面颜色的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refer:
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NzA4MjM2.html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