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 11510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8 分钟。
九种内部排序算法
绪
内部排序在考研中会涉及到九种排序算法,分别是: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
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
根据排序操作划分:
插入排序: | 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希尔排序 |
交换排序: | 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
选择排序: | 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 |
其他排序: | 归并排序、基数排序。 |
根据稳定性划分:
稳定: | 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 冒泡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 |
不稳定: | 希尔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 |
本文本着易于理解、易于记忆的方法针对9个算法,从原理、算法思想、C++代码、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等方面进行逐个解析,并综合9个算法特点对比总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最优算法选择(待完成)。本文所有代码的编译环境为 :win10专业版 + DEV C++ 5.11 + TDM-GCC 4.9.2 64bit 。
目录
一、直接插入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定义一个已知序列A,其中序列A是由两个序列——有序序列A1和乱序序列A2组成,即A=A1+A2。
取A2的首元素α与A1中各元素进行比较关键字值的大小,得出在A1中存在位置a1<=α<a2(若A1中的元素均小于α,则a2不存在,且α的位置应为A1序列的末端),将α插入该位置,有序序列中的元素大于α的元素依次后移。A1、A2序列的长度发生变化,重复操作直至A2序列中无元素存在。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时间的消耗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查找位置(比较),一个是放置(交换)。查找位置时,需要以此元素的前一位置向前进行一一比较,直至找到位置,并在比较的过程中进行元素的交换,最后将该元素插入目标位置,随后进行下一元素的查找。
最好的情况是该元素前所有的元素均小于该元素,即序列为正序序列,这样的比较次数即为n-1,并且无需交换移动元素,此时是时间复杂度为o(n)。
最坏的情况是该元素前的所有元素均大于该元素,即序列为倒序序列,这样第i(2<=i<=n)个元素的比较次数(第一次比较+移动时比较)为i次,移动次数(临时存储+交换+最终放置)为i+1次,此时总消耗时间为i=2ni+i=2n(i+1)=n+3*(n-1)2,即时间复杂度为o(n²)。
一般情况下,序列为随机序列,取最优和最差两种情况的平均值各约为n²4,所以一般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n²)。
空间复杂度,因为除最优情况下外,其他情况均只借用了一个元素大小空间来存储交换时的临时数据,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1)。
3.C++代码
string InsertSort(string ss){//直接插入排序 //课本上是双参数,第二个参数是ss的长度 //课本上函数的返回类型为void,第一个参数是序列指针 int i,j; char temp; for(i=1;i=0&&temp
二、折半插入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注:符号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中有说明,不进行重复说明。
折半插入算法和直接插入算法很类似,不同的是比较的过程:因为A1序列为有序序列,所以比较大小的时候,α首先和中间位置的元素a(mid)比较大小,若α< a(mid),则α需和前部分A1[low,mid-1]比较,否则和后部分A1[mid+1,high]比较,以此类推,可以确定α的最终位置,进行元素的移动,随后进行下一元素的比较直到A2序列为空。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对于时间复杂度,可以和直接插入排序进行比较分析:
放置(交换)所消耗的时间与直接插入相比完全相同。查找位置(比较)所进行的操作为:以当前序列中间元素为基准并以0.5的倍率减少序列的长度,单个元素比较次数最多为[log2n](向上取整)。
最好的情况为正序,此时比较次数为n-1,移动次数为0,时间复杂度为o(n)。
最坏的情况为逆序,此时比较次数为i=2n[log2i],移动次数为i=2n(i+1)=n+4*n2,时间复杂度分别为o(nlog2n) 和o(n²),起决定性的为后者,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n²)。
一般情况下,其时间复杂度为:o(n²),但实际执行时间比直接插入要短。
空间复杂度和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相同。
3.C++代码
string InsertSortBin(string ss){//折半插入排序 //课本上是双参数,第二个参数是ss的长度 int i,j,low,mid,high; low = 0; char temp; for(i=1;i=high+1;--j)//移动赋值 ss[j+1] = ss[j]; ss[j+1]= temp; }//if return ss;} //fun
三、希尔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希尔排序可以直接插入排序为理解基础。直接插入排序和折半插入排序在排序的过程中是以1为步长进行比较,即当前元素比较结束后比较相邻下一个元素。这样的话如果序列呈基本倒序的话,每个元素要移动的次数就会很多,致使程序运行消耗较多时间。于是提出了希尔排序,它的基本思想是:
取一个小于n的步长,将原序列分割为若干个形如L[I,i+d,i+2d,…i+kd]的新子序列。例如:123456,取步长为2进行分割,得135,246两个序列。随后对于每个子序列内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这样即完成一次操作。减少步长重复操作直至步长为1。
一般情况下,设增量为d1=n2,[di+1=di2]向下取整,最后一个增量为1,即增量以12的倍率变化。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当n在某个特定范围时,希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约为o(n1.3),在最坏的情况下希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书上所写)
与前两种插入方法相比较而言,希尔排序减少的时间体现在单个元素与有序序列的比较次数以及有序序列中元素后移的次数。
空间复杂度:仅使用了常数个辅助单元,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1)。
3.C++代码
string ShellSort(string ss){//希尔排序 //课本上是双参数,第二个参数是ss的长度 int i,j,dk; char temp; dk = ss.length()/2; while(dk>=1){ for(i = dk ; i < ss.length();++i) if(ss[i]= 0 && ss[j]>temp; j -= dk)//比较交换 ss[j+dk] = ss[j]; ss[j+dk]= temp; }//if dk = dk/2; }//while return ss;} //fun
四、冒泡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冒泡排序是我学习计算机以来接触的第一个排序算法,当时就感觉这种方法比较慢,理解起来大的元素(气泡)先往上浮动。
定义一个已知序列A,其中序列A是由两个序列——有序序列A1和乱序序列A2组成,即A=A2+A1,长度为n=a+b;
在A2中取第一个元素α和第二个元素β比较大小,若α>β,则交换两个元素,若α<=β,则不进行操作。随后,第二个元素和第三个元素比较,以此类推,直到比较/交换完A2的最后一个元素为止,将A2最后一个元素添加到A1的首位,序列长度作相应变化。直到a=0或者此次排序元素位置未发生变动为止,此时序列为正序序列。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本算法时间消耗分为两个方面,比较和交换。
最好的情况:顺序序列,此时需比较n-1次,移动0次,时间复杂度为o(n).
最坏的情况:倒序序列,此时第i个元素需比较和移动n-i次,求和得n(n-1)2,总时间为n(n-1),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n²)。
空间复杂度:只使用了有限常数个单元,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1)。
3.C++代码
string BubbleSort(string ss){//冒泡排序 //课本上是双参数,第二个参数是ss的长度 int i,j; bool flag = true; char temp; while(flag){ flag = false; for(i = ss.length()-1 ; i >=1 && flag;--i) for( j = 0 ; jss[j+1]){ swap(ss[j],ss[j+1]); flag = true; }//if }//while return ss;} //fun
五、☆快速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快速排序是基于分治思想的,简单来讲就是,选定一个特定元素并找出其最终位置,这样的话一个混乱序列就变成了两个分散的子序列,对于每个子序列再执行上述过程直至子序列长度为1为止,此时整个序列即是有序的。
例如:53974621,如果直接用冒泡排序,第一趟结果展示:35946219,此时前7个元素仍为无顺序,因为这一趟的结果说明前7个元素都比9小,即它们在一个“属于它们的空间”,但不精确,没有更多的信息说明它们各自在什么位置,下一次前7个元素再分出一个属于前6个元素的空间,以此类推。
而快速排序的结果为1324 5 679,这个结果给出的就是,比5小的元素在前4位,比5大的元素在后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除元素5以外剩余7个的位置相对来讲准确。这样再对两个子序列分别使用快速排序,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快速排序执行一趟获得的信息比冒泡排序获取的信息要更多更快,所以快速排序明显快于冒泡排序。当然这是从一个例子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的。
从原理上来讲,这里引入分治法的概念思想,分治法是一个可以解决具有重复性的复杂问题的方法。它的步骤是:将母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若子问题好解决则直接求解,否则继续进行分解(递归)——合并子问题的求解得到母问题的解。
快速排序速度较快的原因就是它不用进行重复的比较和交换,前序列的元素是不会和后序列的元素进行比较,更不用说交换了。但是冒泡排序中不管你是什么元素,一个字,比!再来个字,换!那么这个时候时间差就出来了。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本算法时间消耗分为比较和交换,具体的时间推导过程在《算法导论》一书中有说明,现在没有兴趣去看,等后面看了,再进行补充。
最好的情况:每次选定的元素正好是当前序列的中间位置元素,此时时间复杂度o(nlog2n)。
最坏的情况:正序序列,逆序序列,时间复杂度为o(n2)。
空间复杂度:使用到了递归,所需空间变大, o(log2n)。(证明过程后期补上)
3.C++代码
struct ReturnStruct{//用于序列和特定位置值传递 int num; string ss;};ReturnStruct Partation(string ss , int low , int high){ char temp=ss[low]; ReturnStruct rs; while(low < high){ while(low < high && temp<=ss[high]) //查找比当前值小的元素 high--; ss[low] = ss[high]; while(low < high && temp>=ss[low])//查找比当前值大的元素 low++; ss[high] = ss[low]; } ss[low] = temp; rs.num = low; rs.ss = ss; return rs;}string QuickSort(string ss , int low , int high){//快速排序 if(low
六、简单选择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简单选择算法可以理解为,经过不断比较选出乱序序列中最大的元素并将其放置于最高位,再选出次高元素放于次高位,以此类推。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本算法时间消耗分为比较和交换,比较需要每个元素依次比较,交换是找到最大元素后才进行交换,故最多交换n-1次。当然交换所消耗的时间和比较所消耗的时间相比微不足道。o(n2)
最好的情况:正序序列,此时只比较不交换, o(n2)
最坏的情况: 每趟比较都需要交换元素,同上面所说,交换时间起不了决定作用。o(n2)
空间复杂度: o(1)
3.C++代码
string SelectSort(string ss){//简单选择排序 //课本上是双参数,第二个参数是ss的长度 int i,j,temp; for(i = ss.length()-1 ; i >=1;--i){ temp = i; for( j = 0 ; jss[temp]){ temp = j; }//if swap(ss[i],ss[temp]); }//for return ss;} //fun
七、☆堆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堆排序是一种树形选择排序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序列L[1…n]看作是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根据父母节点和子女节点之间的数据关系,可以选择出最大或最小的元素,以此类推,父母节点的父母节点的…….父母节点即根节点即为整个序列中最大或最小的元素,选出最大元素的操作被称为建立大顶堆,选出最小元素的操作被称为建立小顶堆。(概念可以查询资料,当然这个也会在我的未来几篇博客中进行讲解。)
以自下向上调整大顶堆为例,初始序列为 asdfghjklqwert(n=14)
作图表如下:
0a | |||||||
1s | 2d | ||||||
3f | 4g | 5h | 6j | ||||
7k | 8l | 9q | 10w | 11e | 12r | 13t |
|
-
- 从i =n-12=6,开始执行算法,第6位的一个子节点比当前节点值大,交换,i向前推进一位;
- i=5时,两个子节点r>h,交换,i向前推进一位;
- i=4时,两个子节点w>g,交换,i向前推进一位;
- i=3时,两个子节点l>f,交换,i向前推进一位;
此时堆图变为了:
0a | |||||||
1s | 2d | ||||||
3l | 4w | 5r | 6t | ||||
7k | 8f | 9q | 10g | 11e | 12h | 13j |
|
-
- i=2时,两个子节点t>d,交换,i向前推进一位;
- i=1时,两个子节点w>s,交换,i向前推进一位;
此时堆图变为了:
0a | |||||||
1w | 2t | ||||||
3l | 4s | 5r | 6d | ||||
7k | 8f | 9q | 10g | 11e | 12h | 13j |
|
- i=0时,两个子节点w>a,交换,此时已经到达根节点,结束一趟大顶堆的调整。watlsrdkfqgehj
此时堆图变为了:
0w | |||||||
1a | 2t | ||||||
3l | 4s | 5r | 6d | ||||
7k | 8f | 9q | 10g | 11e | 12h | 13j |
|
对于堆排序来讲,将当前堆最高位与最低位的值进行交换,此时可以达到一个值完成排序的操作。
将新堆设置为jatlsrdkfqgeh,即去掉最后一个最大的元素,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所有的元素均放置于相应位置。
其中构建大小顶堆的过程就是选择排序中的 “选择”过程。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本算法时间消耗:建堆时间为o(n),之后又n-1次向下调整操作,每次调整的时间复杂度为o(h),在平均情况下其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摘自《2019王道数据结构》】
最好的情况:逆序序列构建大顶堆,正序序列构建小顶堆,只比较不交换元素位置。
最坏的情况: 逆序序列构建小顶堆,正序序列构建大顶堆。
空间复杂度: 使用了常数个辅助单元,故时间复杂度为o(1)。
3.C++代码
string AdjustDown(string ss , int num , int len){//自顶向下调整 ,len为最大序列下标 char temp = ss[num]; int i; for(i = num*2;i <= len;i*=2){ i = ((i=ss[i])//由于第一次执行算法时就是 //从最底端最后一个元素进行比较的, //所以不用考虑子女节点的子女节点的值会大于当前父母节点的值, //因为这种情况绝不会出现! break; else{ ss[num] = ss[i]; num = i; }//else }//for ss[num] = temp; return ss;}//funstring AdjustUp(string ss , int len ){//自顶向下调整 int i = len/2,j;//此次调整的首元素,需要判断其有无孩子节点 //由孩子节点数量以及大小判定待交换元素 j = ( (i*2 < len) && ss[i*2]>ss[i*2+1])?len-1:len; if (ss[j]>ss[i]) swap(ss[j],ss[i]); if((--i)<0) return ss; for(;i>=0;i--){ j = (ss[i*2]>ss[i*2+1])?i*2:i*2+1;//确定待交换元素 if (ss[j]>ss[i]) swap(ss[j],ss[i]); } return ss;}//funstring BuildMaxHeap(string ss){ ss = AdjustUp(ss,ss.length()-1); /* for(int i = (ss.length()-1)/2;i>=0;--i)//#取消-1 ss = AdjustDown(ss,i,ss.length()); */ return ss;}//funstring HeapSort(string ss){//堆排序 //调整时有两个算法一个是AdjustDown, //一个是AdjustUp,两个算法任选其一即可 //在示例代码里,将需要用的算法在HeapSort()和 BuildMaxHeap() //两个方法里取消注释即可 ss = BuildMaxHeap(ss); for(int i = ss.length()-1;i>=1;i--){//初始化为下标 swap(ss[0],ss[i]); //ss = AdjustDown(ss,0,i-1); ss = AdjustUp(ss,i-1); } return ss;} //fun
八、2-路归并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归并排序算法也是基于分治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将那个有序的序列进行合并,序列的长度由1开始依次以整数倍增大至最终的n,每次不同的长度便进行一次合并,最终合并为最终序列。
而2路-归并排序是序列长度以2为倍数增大的归并排序算法。
示例:
下面有一个序列,其下标分别为1~16,表格中的数据表示下标,算法演示:
初始序列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第一次 | 1 2 | 3 4 | 5 6 | 7 8 | 9 10 | 11 12 | 13 14 | 15 16 |
第二次 | 1 2 3 4 | 5 6 7 8 | 9 10 11 12 | 13 14 15 16 | ||||
第三次 | 1 2 3 4 5 6 7 8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第四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本算法时间消耗每进行一趟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为,o(n),总共执行([log2n]向上取整)次,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
最好的情况:正序序列,只比较不交换。
最坏的情况:逆序序列,比较一次交换一次。
空间复杂度:需要一个辅助序列空间,o(n)。
3.C++代码
string tt=" ";string Merge(string ss , int low , int mid , int high ){//归并 for(int k = low;k<=high;k++)//将现有序列元素复制到辅助空间当中 tt[k] = ss[k]; int c=low , i=low , j=mid+1;//对于新序列来讲,改变的元素为low~high位,其他位置不变 for(;i<=mid && j<=high;c++){ if(tt[i]<=tt[j]) ss[c] = tt[i++]; else ss[c] = tt[j++]; }//顺序比较两个序列中元素大小 while(i<=mid) ss[c++] = tt[i++]; while(j<=high) ss[c++] = tt[j++]; cout<< <
九、基数排序
1.算法原理思想
基数排序又被称为“桶排序”,它不是基于比较数据而进行排序,而是基于多关键字排序的思想进行排序的。借助“分配”和“收集”两种操作对单逻辑关键字进行排序。基排又被分为最高位优先(MSD)和最低位优先(LSD)排序。
以下例对最低位优先排序进行说明:
初始序列 | 一趟(倒1位) | 两趟(倒2位) | 三趟(倒3位) |
ahd dfg htr fds dcv gbf ase dcf vgf bnh lkh vfd cvd
| ahd vfd cvd ase vgf gbf dcf dfg bnh lkh htr fds dcv
| gbf dcf dcv fds vfd dfg vgf ahd lkh bnh ase htr cvd
| ahd ase dcf bnh cvd dcv dfg fds gbf htr lkh vfd vgf
|
假设每个元素ai是由d个位组成的(ai=ki0+ki1+…+kid),其中ki∈[min,max],即每个kij均有一定的取值范围。所以,可以使用r=num(max-min)个队列Q0、Q1、……Qr-1作为辅助空间。
以kid为依据,将ai存放至Qkid中,直至将所有的ai全部插入完毕,将所有的Q首尾连接组成新的序列。随后以kid-1位依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ki0这一步执行结束,此时得到正序序列。
2.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本算法时间消耗:基数排序需要进行d趟分配和收集,一趟分配需要o(n),一趟收集需要o(r),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d(n+r))。
最好的情况:和初始状态无关;
最坏的情况:和初始状态无关;
空间复杂度: 一趟排序需要的辅助空间是r个队列,且这些队列可以重复使用。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n)。
3.C++代码
/*本着能偷懒就偷懒的原则,本算法从来没有实际实现过,今天是第一次实现完整可执行核心算法是LSDSort()方法*/#include#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struct ReturnSs{ string SS[100]; int length;};ReturnSs LSDSort(ReturnSs sss , int n , int len){//基数排序-最低位优先 queue que[len]; int l=n; while((--l)>=0){//趟数划分 for(int i = 0;i
十、综合比较
1.稳定性
是否稳定 | 排序算法 |
是 | 直接插入 折半插入 冒泡排序 简单选择排序 2-路归并排序 基数排序 |
否 | 希尔排序 快速排序 堆排序 |
2.适用性
适用性部分计划在后期刷题、编程的过程逐渐完善。
3.动画演示
算法动画演示:
有个比较:(ps:随机排序真带劲儿!)
十一、参考文献
-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 王道论坛 2019年数据结构考研复习指导[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十二、总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 无法完全准确的命中函数中循环的边界值,究其原因为算法理解不到位以及编程经验少;
-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以及空间复杂度不能完全的计算出来,原因为算法理解不到位以及数学基础不扎实;
- 在文中可能会出现笔误、理解错误、计算错误等问题,若读者有发现,还请不吝指正。
- 我要去看辛巴!!!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