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提升写作能力的
发布日期:2021-06-30 18:34:28 浏览次数:3 分类:技术文章

本文共 414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3 分钟。

凌云时刻

过去三年(2018-2020年)我都是阿里内部技术社区的十大年度作者。有同学希望我分享一些我平时写技术文章的写作方法,帮助更多同学提升写作能力。那我就掏心掏肺的说一些。

我想说五个点:

1. 多写

2. 多看

3. 抓住那个moment

4. 不按顺序写

5. 让子弹飞一会儿

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多写

写文章的 No.1 诀窍就是:多写。

且不说“一万小时”这些理论,中国古人早就把这个道理给讲清楚了。欧阳修的《卖油翁》和 庄子的《庖丁解牛》是我们小时候语文课本里的两篇课文(都是要全文背诵的)。《卖油翁》里的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庖丁解牛》里面的庖丁说,我手里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解了几千头牛。

我从2003年开始写我的个人博客,至今一共写了 827 篇,期间从未间断。这两年在个人博客上写的少了一些,但在阿里内部写的比较多,三年来我写了六十多篇。让我来说,写文章这个事情,哪有什么捷径可走,说到底,只有两个字:多写。

这里我们顺便再重温一下这两篇古文吧:

《卖油翁》 :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多看

当被问到怎么提高摄影水平,很多摄影师都会回答说:多看,多看别人拍的作品。我自己从最早看色影和蜂鸟等国内的各个论坛,到后来看500px和follow微博上的各个号,看每年各种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还看各种画册,包括最近在看一些马格南那个路子的摄影师的画册(虽然看不大懂),是能明显的感受到收获的,一边看一边思考别人的构图思路、调色思路,思考别人是怎么表达出来我所感受到的那种情绪的。看得多了,这些东西就会吸收到自己身上,感觉自己的水平也有些提高了。

写文章的道理也是类似的。除了要多写,还要多看。我自己的最大的一个学习来源是看书。我从2014年开始在豆瓣记录自己看的每一本以来,每年都会看几十本书:

2020年:62本

2019年:60本

2018年:48本

2017年:63本

2016年:40本

2015年:52本

2014年:63本

过去7年已经总共看了有将近四百本,其中超过90% 是非虚构的:历史、政治、哲学、商业、经济、传记,加在一起总共有十几万页,都是在讲一个事情、讲一个道理、分析一个问题、论证一些观点、分享一些经历。

这三百多本非虚构类的书,有些讲的topic是比较枯燥的,但写的好,读起来仍然很流畅。我看的时候就会去思考,作者是怎么把一个貌似枯燥的事情讲的那么引人入胜、怎么把一个貌似很复杂的事情讲的条理那么清晰、怎么把一个很难懂的事情讲的那么深入浅出。有些东西,就算我没有刻意的去关注,比如对简单句子和复杂句式的运用、段落的结构篇幅、等等,这些在看了几百本书以后也潜移默化的就浸润在我脑子里了,自己提笔写文章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体现出来。

除了看书以外,我还会看国外各大公司的engineering blog和国内各大厂的技术公号。知乎和Quora我也经常看,这两个社区里面有比较多的比较认真严肃的argument(这个词在这里是中性色彩的,接近“法庭辩论”的那个意思),很多作者写回答写的很认真,讲逻辑讲数据,有论证推导过程。看这些回答也对我有不少帮助。

抓住那个moment

有时候,想写一篇文章,就是因为脑子里冒出来了那么一句句子,一句特别感觉的句子,这句句子让自己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于是不能自已,当时就落笔千言、一挥而就。比如说,写《闰年,又见闰年》的时候我脑子里想到了古龙的《飞刀,又见飞刀》。写《通往主干开发之路》的时候,我脑子里萦绕的是我们从小就很熟悉的那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写《谈谈“推动变革”》的时候,对“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句话特别有感触。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个想法想表达,或者有个事情想吐槽,已经在脑子里想了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契机。比如,《用图表说话:一个实例》很多年来,我时常会看到设计的不合理的图表,一直想把这个事儿给讲一讲。但我又不想去构造例子,所以就一直没动笔。直到那天,发生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设计不合理的图表,然后我自己用同样的原始数据把那个图给重新做了,以此来告诉那个同学怎么做图表更好。那天,有了那个例子,我觉得我可以写一写了。于是就择日不如撞日,写了这篇《用图表说话:一个实例》。

《我是色盲》是另一个例子。我时常会遇到对色盲人士不友好的设计,常常心里有不爽、想吐槽。那天正好又撞上了一个事情,当时心里就想吐槽。于是就抓住那一刻的情绪,写了这篇《我是色盲》。

无论是正好撞到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是正好冒出来一句很有感觉的句子,还是正好那一刻的情绪到了那个状态,那种时机要抓住。那一刻,那个moment,有一种冲动。如果那个moment不抓住,不当场写出来,很快那个感觉就飘走了,那个冲动就没了。没那个感觉那个冲动了,可能就写不出来了,或者写的感觉就没那么流畅了。

所以要抓住那个moment。Paul Graham说,“Write a bad version 1 as fast as you can”。我觉得也是这个道理:不要等,有感觉的时候就赶紧写,something is better than nothing。

不按顺序写

我写的比较长的ATA文章基本都不是按照顺序写的。比如:去年和今年写的《线下环境为何不稳定?怎么破》,《重复造轮子的必然性及其对策》 和 《软件测试中的18个难题》。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都是先列好一个大纲、搭好一个总的架子,然后开始一块一块的写。但我写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先后顺序来的。我有时候会先写后面的几节,再写前面的几节,再去写后面的几节,如此前前后后跳着写,不按顺序来。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发现如果按照顺序来,很容易“烂尾”。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上来,兴冲冲的要写一篇东西,但写着写着就没力气了,写不动了。于是搁笔,去吃个饭或者干点其他事情。然后,就发现,没有继续写下去的那个冲动了,没那个灵感了,找不到感觉了。然后就会一搁就搁很久,因为找不到感觉,但又不想让这篇东西“虎头蛇尾”。

我发现,如果不按照顺序来,就能避免出现“烂尾”或者“虎头蛇尾”。比如,一篇文章一共有7段,我先写了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第七段,剩下第二和第四段没写。这种情况比较不容易烂尾,因为即便第二段和第四段我稍微偷懒一点,写的稍微简单一点,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平衡的,不是虎头蛇尾的,不是头重脚轻的。

其实,本文也是不按顺序写的。我先写了开头那段,然后写了第四段“让子弹飞一会儿”,接着写了第五段“不按顺序写”。然后写了第三段。然后我把第四段和第五段交换了一下次序,因为这样逻辑上比较顺:第三段说的是开始写(要抓住moment动手写),第四段说怎么写(写的时候可以不按照顺序写),第五段说的是写完后(sleep on it)。本文的第一段“多写”和第二段“多看”我其实是最后写的。

让子弹飞一会儿

早些年我脾气比较爆——现在也挺爆的,那时比现在更爆——那时候我会发一些flame mail。就是邮件里火气很大,说话很不客气。后来有个前辈跟我分享了有一个他的心得。他说,他给自己立的规矩是:凡是这种邮件,比如投诉的、骂人的、发飙的、吐槽的,写好以后,先放在“草稿”文件夹里放一晚,第二天早上起来再读一遍。如果第二天再读的时候觉得OK,再发。如果第二天读的时候觉得有些字句太过了,就改掉,tone down一点。

他管这个叫“sleep on it”。这句话最贴切的中文翻译我觉得是“让子弹飞一会儿”。我后来按照他说的去做了,的确有作用。很多次,第二天早上起来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把很多没必要的说的刺耳的词句给改掉了。

我发现写文章也是这样的。文章写好以后,不要急着发。先让它躺在草稿箱里躺一会儿。我发现,很多时候,一篇文章写好放在草稿箱后,会在吃饭、走路、开会等的时候又突然想起还要补充一点。有时候,写好以后先不发,先放一阵子、自己读几遍,会发现一些字句和段落可以删改的,会发现原先有些话说的啰嗦了,会发现原先有些话逻辑表达得不清楚。说的高大上一点,就是文章要打磨打磨。用Paul Graham的话来说就是“rewrite it over and over”。

Paul Graham还曾经说过,他写essay,写完后会发给几个朋友先看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修改一下,再发到自己的网站上去。他觉得这几个朋友常常能给非常好的反馈,让他庆幸幸亏给他们先看了一下。有时候我也是这么做的。我现在草稿箱里还躺着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是关于工程效能指标的。这篇文章已经让几个同事看过了。我接下去要修改修改,rewrite it over and over,我希望近期能发出来。

作者|南门

END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凌云时刻

每日收获前沿技术与科技洞见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邮箱:lingyunshike@163.com

转载地址:https://lingyu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16773664 如侵犯您的版权,请留言回复原文章的地址,我们会给您删除此文章,给您带来不便请您谅解!

上一篇:阿里研究员:警惕软件复杂度困局
下一篇:“因为这 4 个回答,我决定录用这位软件工程师!”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逛到本站,mark一下
[***.202.152.39]2024年04月21日 15时47分23秒